本报讯( 记者 杨峰春 通讯员 刘世武)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载体,也是维系团结的精神纽带。文物保护,对传承、弘扬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。最近,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桔槔村一处前清古建筑“戏楼院”通过维护后,通过省、市文物专家的审核、验收,被吕梁市人民政府发文核定为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”。消息传来,当地村民众口一词夸赞中阳县退休人员任羊贵功不可没。
“地下文物看陕西,地上文物看山西”。桔槔村在农耕时代是中阳县城出南门土财主多、明、清窑洞式“四合院”多的富裕村庄。村中排水石坡为纵轴,两侧分布着十几座宅宅相连的“四合院”。整村布局从低到高、从前至后依山就势鳞次栉比,气宇轩昂的“立体村落”。 每一处庭院正宅青砖窑洞,两侧或对面是屋脊飞檐挑庇的砖砌厢房,有的还有闺楼。引人注目的是宅宅大门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守门,额头的石、木雕刻的字匾寓意深刻隽永。一任氏财主的“脑畔”民宅群更有特色,上下四层八院,正、侧十三道门,依势而建,错落有致连为一体,互相贯通,曲径通幽。桔槔村的明、清建筑群沉浸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黄土风情。可惜有着黄土文化风情,吕梁山特色,集历史、文化、艺术为一体的古建筑群随着现代化大兴土木建新宅,已风烛残年灰飞烟灭。
村中有一乐楼俗称戏楼,人称该院为戏楼院。据碑刻记载,始建于清代康熙31年(1692),距今330年,嘉庆22年(1817)增改扩建为现存建筑,是一座砖木结构坐北向南的四合庭院。北为三孔砖窑,顶部建有神棚楼,南为三开口纵横贯通的枕头状筒子砖窑,顶部就是宽广的乐楼。左右配置马厩、草房和厕所,院东西为厢房。戏楼院和村南河岸宏大的寿天庙为同建,是古代村人献戏敬神、娱乐、议事的活动场所。逢献戏日,村南寿天庙神龛抬进村内神棚供奉,“神人共乐”。村外禅房庙宇与村内乐楼交相辉映,儒家文化别有情趣。更别致的是戏楼内楼梯巧妙的建筑设计,楼内雕梁画栋,栩栩如生的壁画。乐楼对称的神棚楼、两厢房纷繁的檐口,天橼片瓦,飞檐翘角,使人穿越时空,步入艺术的殿堂。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侵蚀散发着岁月的韵味,是文化的魂宝。建国后改为大队办公室、小学校、粮仓。
可惜这座结构奇特,集文化、艺术的古建筑也难逃历史的厄运,在晦暗的“文化大革命”破“四旧”年代,壁画涂铲、镶嵌在楼顶的檐角、雕塑瓦搬毁,导致雨水浸透,加之1985年学校搬迁后,无人管理,年久失修,使这座饱经风霜的清代古建筑梁毁顶塌,面目全非成为废墟,几代人乡愁绵绵……
任羊贵是中阳县教育系统的退休人员,也是土生土长的桔槔村人。任羊贵退休不褪色奔波不息,翻山越岭探古庙、翻坟头、拓碑文关注历史文化。前几年编撰出中阳县“任氏族谱”,为该县历史文化又增添了一笔。他每逢回乡看到戏楼院坍塌破败不堪,乡愁绵绵,痛心疾首。2010中阳县对古建文物普查,戏楼院被中阳县人民政府核定为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”。教师出身的任羊贵深知文物的价值,保护文物的意义。与同为行政退休的二哥任奶贵运筹帷幄决定保护这座古建筑。2019年4月,任羊贵组织均已退休的兄弟四人自筹资金开始启动修缮工程。说着容易做起来难。民间自发维护首先资金有限,还有技术难度。既要做到修旧如旧恢复原貌,自己又是对古建一窍不通的门外汉。任羊贵马不停蹄多次走访中阳县文物部门,拜访古建专家。除砖灰、木工技术活雇人外,苦力活都是四兄弟自己干,退休人员成为建筑工地的“农民工”在当地传为佳话。家住县城年逾古稀的大哥任登贵,电影公司退休后本来和其他县城老人一道逛公园、打太极,自从三弟任羊贵执意维护戏楼院古建后,他和退休小弟也义无反顾回村住在老宅,当起了老年农民工。为了达到古建原貌,退休教师任羊贵又变成了“建筑设计”、“施工技术员”。古建筑纯属专业技术,其难度不言而喻,首先全貌拍照,依次拆缷,把露天雕檐,墙体明暗柱归类编号。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,四兄弟个人筹资保护古建文物的行为感动了当地政府和群众。中阳县分管文旅的领导多次过问,每逢遇到难题,县文物局、古建专业人士亲临现场指导。村里人更是捐赠外围固基、石木、义务劳动的比比皆是。任羊贵四兄弟自筹资金百万元,顶烈日冒酷暑,殚精竭虑,宵衣旰食,挥汗三年终于把老祖宗留下的艺术魂宝又呈现在世人面前,同时还拓宽了周围通道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,有付出就有回报。兄弟四人保护古建文物的义举受到当地政府、文史部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。2022年12月,桔槔村这处清代古建筑通过省、市文物专家的审核验收后,被吕梁市人民政府发文核定为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”。最近举行庆典活动,村民云集,在外莘莘学子回乡深刻感受保护文物的重要性。目前,古建戏楼院成为该村村史、党史、文化史的展示馆。
【责任编辑 王大元】